羊城晚報記者從廣州公安戶籍部門獲悉,近年來,通過優(yōu)化辦事程序、拓展科技應用、創(chuàng)新服務舉措,市民辦理日常戶政業(yè)務的體驗感不斷改善。預計到今年年底,80%以上的戶政業(yè)務都可以通過“網上戶籍室”辦理。(10月28日羊城晚報)
“辦個業(yè)務反復跑,送份材料跑斷腿”大概是很多市民過去常有的體驗。戶口遷移、出生登記、戶口項目變更……這些戶政業(yè)務繁雜瑣碎,卻又和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。破解群眾辦事的堵點痛點,廣州打造集咨詢、預約、申辦為一體的“網上戶籍室”,提供多渠道同源的一站式服務,大大縮減群眾辦事的時間成本,提高了群眾辦事的效率。
以往現場辦理業(yè)務,很多人為了趕上辦事單位的工作時間,不得不特意請假,專程跑到辦事窗口,如果遇到辦事高峰,可能要排長隊,賠上一天的時間。要是材料不全,更是白跑一趟。而如今在“網上戶籍室”,市民只需動動指尖,就可辦完業(yè)務,既節(jié)約了時間,又避免了來回奔波的勞頓。據悉,“網上戶籍室”今年以來累計為70多萬群眾提供預約服務,節(jié)省群眾時間1.88萬個小時。
近年來電子政務、網絡問政都已經成為政府部門運用互聯網在公共管理上的創(chuàng)新之舉。網上辦理業(yè)務,在方便群眾之余,同樣有利于優(yōu)化政府履行公共服務的職能。試想,以往政府的窗口員工在自己小小的工位,一天可能要面對成百上千的辦事群眾,重復上百遍相同的辦事指引,這其中的心理壓力、體力消耗和溝通成本可想而知。而現在,政府職員只需要打開電腦,就可詳細掌握每個辦事群眾的需求和材料,更加便捷地辦理業(yè)務、履行職能。
“放管服”是目前中國政府持續(xù)深化改革,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大方向,而其中的“服”就是著力優(yōu)化政府服務水平。在今年9月的全國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優(yōu)化營商環(huán)境電視電話會議上,李克強總理強調要全面推行“不見面”辦事,進一步拓展“互聯網+政務服務”,提供“24小時不打烊”的在線政務服務。在“放管服”改革縱深推進的大背景下,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廣州理應走在“放管服”改革的.前列,著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,加快向服務型政府的轉型。
積極發(fā)展互聯網+政務,同樣不能忽略提升現場辦事的服務體驗感。需要指出的是,很多老年人對于互聯網以及線上辦事依然陌生,他們面對的是一條可能無法逾越的“數字鴻溝”。前不久,“老人因為沒有電子健康碼而出行受阻”的新聞就曾引發(fā)社會熱議。據悉,在廣州凡是65周歲以上老人前往戶政窗口辦理個人戶政業(yè)務的,均可以走窗口專設的“長者通道”,享受免預約、免排隊的服務。歸根到底,無論是推進“網上辦事”還是提升現場服務,政府部門都要以“服務”為核心,真正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上
轉自新華網